top of page
IMG_7233_edited_edited_edited_edited.jpg
2025年 NMOHK
新聞發佈會
IMG_5609-1_edited.jpg
Screenshot 2025-03-17 094935.png
日期: 12/3/2025 (11:00am)
地點: 尖沙嘴南洋中心

發言嘉賓:
香港腦神經免疫學會副主席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 李志仁腦神經科醫生
香港視神經脊髓炎協會主席 - Chris
視神經脊髓炎病友 - Peggy
神經脊髓炎病友照顧者 - Connie
傳媒報導

​媒體報導

IMG_8884-1.png

NMO復發率達94%      
5成患者兩年內復發至少1次      
每次復發相隔約
10個月

發佈會短片重溫

短片重溫
新聞資料
新聞資料

2025年 3月 19 日見報

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(NMOSD)病徵易被忽略

復發或可失明、癱瘓及死亡

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減復發機會

李志仁醫生

打嘶嗌、眼矇、作嘔、手腳麻痺乏力等症狀,很多人常常將其視為小病,認為只需多喝水和休息便可應對。然而,這些症狀可能與罕見病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(NMOSD)有關,且病情可能反覆發作,最終導致失明、癱瘓甚至死亡。因此,治療NMOSD的首要目標在於降低復發及後遺症的風險。香港視神經脊髓炎協會早前進行問卷調查,結果顯示,近六成患者曾經歷復發,且接近100%患者認為香港急需引入新藥以防止復發,並設立NMO專門診所。

 

有年輕女性患者以往健康良好,但因突如其來的雙腳痺痛而求醫,經歷近三年的診斷才確診為NMOSD。如今,她的視力幾近失明,下肢癱瘓,長期臥床,無法說話,也無法自行排便,需要家人長期照護。目前,她在香港可用的防復發藥物已經用盡,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。患者及其家屬呼籲引入更多新藥,以改善治療效果。

IMG_5546-1.png

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屬病情嚴重的罕見病

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(NMOSD)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,病因不明。患者的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中樞神經系統,導致患者的視覺神經、腦脊髓神經及腦幹等地方受損,甚至可能造成腦幹受損;而神經系統一旦受損,基本上不能完全復原。

 

香港腦神經免疫學會副主席李志仁醫生表示,「NMOSD是一種高復發性疾病,而且每次復發都可能帶來嚴重後果,患者若未獲得適當治療,可以導致失明、殘疾或死亡。」

 

該病普遍影響中年女性,發病年齡的中位數為39歲,女性與男性的發病率為9:1。李醫生指出,NMOSD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,容易被忽視。「患者可能出現視力下降、手腳麻木、刺痛、頭暈、大小便困難及持續打嗝等,應該及時就醫、盡早確診及接受適當治療。」

IMG-20250228-WA0022.jpg

另一位40歲的黃小姐(化名)早前因雙眼視覺神經發炎導致視力模糊,接受急性治療,包括類固醇和血漿置換。儘管視力穩定,但未能完全恢復,後來開始接受預防復發的傳統藥物治療。不幸的是,黃小姐再次復發,出現視神經,腦幹及脊髓發炎受損。她其後加入生物製劑以控制病情。自首次發病的半年內,黃小姐的病情急速惡化,經已失明且行動不便,需要坐輪椅代步。約病發一年後,她經歷第三次發作,出現吞嚥困難,導致食物誤入氣管並感染肺炎,最終不幸離世。

 

李醫生強調:「每位NMOSD患者的病發表現、嚴重程度及發病速度各不相同,病情可迅速惡化,讓患者難以預測。」因此,及早診斷並對症下藥至關重要。目前,懷疑患者確診為NMOSD時,可以透過磁共振掃描(MRI)、血液測試及脊髓液檢查進行診斷。其中,抽血檢查AQP4抗體尤為重要,因目前有研究顯示,約80%的患者對此抗體呈陽性。

IMG_5639-1.png

NMOSD復發風險非常高 差不多100%會復發

「正如剛才所提及,NMOSD屬於一種復發性疾病,而且復發風險極高,五年的復發率約94%,當中接近一半的患者在兩年內會經歷至少一次復發。」李醫生指,每次復發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後果,例如,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永久性神經損傷;若未得到適當治療,40至60%的患者可能在五年內失去視力,50%的患者行動需協助,甚至面臨生命危險。

 

現時NMOSD的治療可以分為急性治療和預防治療。急性治療是指患者剛剛病發或復發時針對發炎的治療,目的是要盡快制止發炎情況,減少神經受損。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高劑量類固醇、血漿置換(PLEX)和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 (IVIG)。

 

至於預防治療則緊隨急性治療之後,旨在防止復發、減少復發次數及輕減復發造成的傷害。主要的預防方法包括口服類固醇、非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CD20單株抗體(Anti-CD20 Monoclonal Antibodies)。惟李醫生指出,現有治療中仍有三至五成的患者會復發,需要有新治療及早介入,以進一步減低復發機會。

 

例如,30歲的李先生(化名)早前持續嘔吐,起初以為是腸胃炎,向普通科醫生求診。在服用止嘔藥物後情況未見改善,隨後求診腸胃科,仍未找到病因。他最終被轉介至腦神經科醫生,接受磁共振和脊髓液檢查,確診為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。由於醫生擔心復發會帶來嚴重影響,為李先生安排了急性治療,並迅速開始使用生物製劑進行預防治療,至今未有復發。

IMG_5690-1.png

現有兩款新型生物製劑

目前除CD20單株抗體外,另有兩款新型生物製劑適用於AQP4抗體陽性的成人患者,分別是補體抑制劑(Complement Inhibitors)和白介素IL-6抑制劑(IL-6 Inhibitors)。李醫生指,補體抑制劑通過阻斷補體蛋白C5的活化來發揮作用,患者需每8週進行一次靜脈注射。而IL-6抑制劑則是透過結合並阻斷IL-6受體來抑制炎症反應,需每4週皮下注射一次。這兩款藥物均已獲得美國FDA的認可,並在香港獲批。

李醫生指出,補體抑制劑在臨床關鍵試驗中,相較於安慰劑,患者復發風險降低了98.6%,年度復發率(Annualized relapse rate)顯著降至0.00至0.04,且耐用性良好,大多數患者能持續接受治療。在開始治療的兩週前,患者需要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。IL-6與其他免疫抑制劑合用時,20%的患者會復發,復發風險降低62%。若單獨使用IL-6抑制劑,則30%的患者會復發,降低55%的復發風險,整體年度復發率為0.09,耐用性良好。患者第一次給藥前進行乙型肝炎病毒、結核病和肝臟轉氨酶篩檢。

IMG_5483.JPG

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病徵易被忽略

例如,年約40歲的陳先生(化名)早前連續數星期不停打嗝,向普通科醫生求診後,服用治療打嗝的藥物卻無法改善,便以為是腸胃問題,隨後又求診腸胃科及外科,接受胃鏡檢查,但一切正常,未能找到病因。醫生懷疑與腦部有關,於是轉介至腦神經科。經過磁共振及抗體檢查,陳先生終被確診為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引起的腦幹發炎。

李醫生強調,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以避免復發帶來的額外風險,患者無需服用高劑量的類固醇,從而減少骨質疏鬆、白內障、糖尿病及體重增加等副作用。此外,患者也無須進行血漿置換或其他免疫沿療,減去相關風險。同時間亦可以減少患者急診和住院次數,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,並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。不過,李醫生提醒,患者在選擇治療前,需要與主診醫生積極商討並接受相關檢查,以檢視是否適用該治療。

Chris

調查:超過半數患者曾出現復發情況

為了解NMOSD患者的復發情況及對引入新治療藥物的意願,香港視神經脊髓炎協會早前進行了問卷調查,共有47名已確診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(NMOSD)的患者參與。受訪者中,85.1%為女性,14.9%為男性,男女比例為1:6,其中48.9%的患者年齡介乎36至50歲。調查發現,83%的患者擔心現有藥物無法有效控制復發,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十分擔心,而57%的患者曾經歷過復發。

 

本港目前可供選擇的藥物主要包括類固醇、非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和CD20單株抗體。然而,超過80%的患者認為香港現有的治療選擇不足,並高達98%的人認為需要引入新的防復發藥物。

IMG_5662-1.png

此外,NMOSD不僅造成身體殘疾,約40%的患者有輕生念頭,情緒困擾的嚴重性不容忽視。香港視神經脊髓炎協會主席陳寳婷(Chris)表示,NMOSD在近20年才被認定為獨立疾病,患者數量稀少,估計香港僅有約400人,且分散治療,醫學界對此的認識和經驗仍然有限。因此,協會建議設立NMO專門診所,集中治療患者,並集合熟悉NMOSD的腦神經免疫科(Neuro-immunology)及眼神經科( Neuro-ophthalmology)醫生,以提供專業的治療。透過是次問卷調查,結果顯示有高達95%的受訪者都支持設立專門的NMO診所。

IMG_5590-1.png

Chris亦呼籲,政府盡快引入已在外國證明有效的防復發新藥,「因現有藥物未能有效防止復發,導致30%至60%的患者持續致殘和心理受創。香港現有的防復發藥物選擇極少,且全為標示外使用(off-label use)藥物,缺乏臨床證實的有效性。當局即將召開藥物委員會會議,惟沒有將NMO防復發新藥物納入議程,漠視患者需要,令患者持續受復發及致殘風險影響。協會對此感到失望,希望當局能夠正視及正面回應,盡快開始防復發新藥的的審核,將外國已證明有效的新藥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。」她期望,患者能夠及時獲得適切治療,以減低復發風險,同時減輕患者、家屬以及照顧者的負擔。

IMG-20250228-WA0023.jpg

Connie

個案分享:Peggy

 

Peggy 是Connie的妹妹,現年約40歲,未病前曾從事日文雜誌編輯、品牌雜誌編輯及網頁編輯等工作

 

確診經過

  • 妹妹於2011年首次NMOSD病發

  • 早期病發時,妹妹出現雙腳痺痛、無力等徵狀

  • 曾向骨科醫生求診及接受檢查,初時仍未找出病因

  • 輾轉求醫下,經腦神經科醫生確診為一般脊髓炎,一度接受類固醇治療後痊癒

  • 之後數年間,妹妹多次病發,導致行動不便及大小便問題,加上經常需要請假覆診及入院,無法再上班工作,需留家休養

  • 於2014年左右,確診患上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,至2017年嚴重復發至下半身癱瘓

  • 妹妹大概每2至3年復發一次,曾使用類固醇藥物、口服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來控制病情,但仍然復發

IMG-20250305-WA0000.jpg

復發對身體的影響

  • 每次復發後,妹妹的身體情況都會轉差,尤其下肢功能受到影響

  • 由最初要用柺杖、四腳叉來輔助走路,後來需使用助行架,到後期要坐輪椅代步

  • 如今下半身沒法活動,需長期臥床,在家也需用吊機才可移動到廁所沖涼

  • 經歷不斷復發後,不同部位的神經線陸續受到攻擊,視力、吞嚥及語言能力均有受損

  • 約於5至6年前開始,妹妹的視力變得模糊,現時左眼只餘下有一至兩成視力

  • 現時亦無法說話,及有吞嚥困難,需要靠鼻胃喉餵食

  • 妹妹亦有大小便失禁和無法排出小便問題,需要插尿喉

IMG_5606.JPG

照顧者負擔

  • 自妹妹確診患上NMOSD後,已採用針對該病的藥物,在香港可用的防復發藥物已用盡,但仍未能有效控制病情,妹妹及家人情緒容易變得緊張,經常擔心妹妹會復發

  • 由於妹妹已失去自理能力,家人對照顧妹妹感到較大壓力和「困身」

  • 照顧者需要定時為妹妹處理大小便問題、沖涼抹身、轉換卧床姿勢及餵營養奶,間中更要向公司請假陪診

  • 現時妹妹需要定期到公立醫院覆診,包括腦科、眼科、泌尿科等專科,跟進病情

  • 由於該病屬罕見病,妹妹一度需要使用自費藥物來控制病情,為家庭帶來一定負擔

寄語

  • 促請政府為NMO設立專門診所,集中資源處理懷疑個案

  • 建議有關當局設立用藥指引,幫助患者盡快確診及使用針對性藥物

  • 部份患者已用盡現有藥物依然復發,請求政府引入更多新藥,以提升治療成效

IMG_5627-1.png
bottom of page